阳光书院起始于对长城,这个最具中国文化意象的一种守望。表现为书院与长城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时空层面的对话暗示一种文脉相承的隐喻关系。
鸟瞰
中庭
至于具体操作形式层面,项目本身具有非常强的轴线关系和当代调性,同时它大量整合了古典园林散点建筑的关系,以及对于场地的呼应,形成具有传统东方仪式感的品质空间。
庭院
总平面图
整个项目从平面关系上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国传统游廊空间的变异,本身接近于游园,在自由愉悦、游走的状态下产生世俗化的空间体验。中间设有宽敞别致的中央庭院,然后形成一系列沿着游廊行走物移景变的状态,形成连续的、具有画面感的空间连续体。
入口庭院
主庭院
在穿过墙院体系的过程中,光影在变化,空间的纵深也在变化,进院的层次越多,越叠加和积累对于空间的每一重体验和阅读的维度。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也是回应了东方院落文化的空间体验。在整个体系里,我们由一种开敞、压抑,再开敞、再压抑,然后再度开敞的感觉,呈现的是室内、室外、半室内空间,这一系列空间结合游走的顺序和体验的探索在逐层递进。它向游览者慢慢展开一幅散点透视、时空交织的长卷。这幅长卷我们希望呈现给受众在叙事性层面上体验的递进。
中庭
走廊
其次,一系列墙体的缝隙又蕴含了对中国宗教空间致敬的状态,类似于武当的转经堂、京都的清水寺这类东方文化建筑中幽闭空间的体验,所以墙体缝隙所带来的光影关系变化的体验,承载了对仪式感的回应。在缝隙里看到的水面、山体,这些景别在狭小空间里属于我们的情感置入方式。通过墙体之间的穿插,包括三角形墙体对望山的谷地空间,而两个缝隙间夹的盒子——禅修室对应的是山上的观音阁。通过墙体的转化我们最终进入到书院的主体空间——大厅及洽谈大厅。在这些空间最后的组织里,也加入了双墙体系和墙院体系的连通感。
禅室
室内设计层面也是呼应建筑和规划的整体动作和空间组织的态度,力图通过一些材料的质感对比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体现出具有中国当代性的、空间异位的室内空间。同时通过水体倒影和立面层次上的设计,产生了和叙事空间对比的呼应,创造出一系列中式调性的空间感受及氛围。
展示空间
阅读空间
另外,项目一方面承接了比较城市化的界面,另一方面也承接了与水景、山景相关的界面,两个界面之间视线的转换渗透以及功能体块置于其间的穿插,构成了整个体系大的空间结构框架——从地块的东部进入,沿着游廊的空间体验前行,产生一系列对于山体的呼应、长城的呼应、水面的呼应和一些内部空间视线上的纵深感。到达游廊西侧的时候,整个游走的状态被一道墙体斩断,也就是书院的主体空间被一分为二,隐喻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之间二分的状态,是对中国文化版图的隐喻。墙体本身也回应了长城在文化版图上所起到的空间意象和形态特征,即长城是一个界限,北部的草原文化,南边的农耕文化,形成了我们中国大的文化版图。这也是书院项目对中国天下观认知的隐喻和内涵。
书院
墙体本身和漂浮着的几个游离体块,具有很强的当代性,包括从长城这个意向抽离出来的建构文化——长城是一堵砖砌的墙,这种建构文化所体现的空间特质,像龙一样飘离的感觉。我们也希望在墙体空间里体现出来,由两面实墙体和一些缝隙以及墙体上的洞口的看透方式,包括体块的漂浮感画面。它与河面、与山上观云阁的对景关系,这些空间组织起来的意向组合体,将长城、烽火台等文化符号,甚至建构文化体系再次重组。
庭院
我们尽量避免任何单纯性的符号表达,对于传统符号性的表达,更多的是对于空间体验的一种置入,即移情的感受,而不是纯符号的、表层的阅读方式。这是我们解构长城建构体系的一种方式。这是建构的层面与我们的想法层面,两个体系相互融合、相互叠压产生的概念。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概念生成图(动图)
夜景及灯光效果▼
项目插画▼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
建筑面积:4062㎡
设计时间:2017
项目地点:中国承德
业主单位:阳光城集团北京公司
照明顾问:IDDI国际照明设计顾
景观设计单位:中国院商业景观所
效果图:北京SAN & 深圳骄点
设计团队:RSAA/庄子玉工作室
项目主创:庄子玉,李娜,戚征东
建筑设计:刘晓清,李京,孙硕,范宏宇,郑雨昊(实习)
室内设计:赵欣,朱坤宇,谢欣慧,李京,于安然(实习),秦雨珂(实习),Boey(实习),张兆玥(实习),航天易(实习),张明静(实习)